广州Long8国际平台登录入口电子元件有限公司欢迎您!

你不懂PNP NPN龙8中国唯一官方网站?看工控油腻文青写的晶体管历史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11-01 02:54:49    浏览量:

  1833年,英国科学家电子学之父法拉第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在1874年,德国的布劳恩观察到某些硫化物的电导与所加电场的方向有关,即它的导电有方向性,在它两端加一个正向电压,它是导通的;如果把电压极性反过来,它就不导电,这就是半导体的整流效应,也是半导体所特有的第三种特性。同年,舒斯特又发现了铜与氧化铜的整流效应。

  总结一下在形成晶体结构的半导体中,人为地掺入特定的杂质元素,导电性能具有可控性。在光照和热辐射条件下,其导电性有明显的变化。

  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三价元素(如硼),使之取代晶格中硅原子的位置,就形成了P型半导体。硼原子外层的三个外层电子与周围的半导体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空穴”,这个空穴可能吸引束缚电子来“填充”,使得硼原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这样,这类半导体由于含有较高浓度的“空穴”(“相当于”正电荷),成为能够导电的物质。

  在纯净的硅晶体中掺入五价元素(如磷),使之取代晶格中硅原子的位置形成N型半导体。由于半导体原子(如硅原子)被杂质原子取代,磷原子外层的五个外层电子的其中四个与周围的半导体原子形成共价键,多出的一个电子几乎不受束缚,较为容易地成为自由电子。于是,N型半导体就成为了含电子浓度较高的半导体,其导电性主要是因为自由电子导电。

  P和N撮合在一起,在P和N结合的地方叫做PN结。如果要让PN结导电的话一定需要在PN上施加一个反向的更大的电场,这也就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的根本原因。

  经过推导我们得到PNP NPN全新2种结构,PNP和NPN被我们统称为三级管。

  假设三极管是个大坝,这个大坝奇怪的地方是,有两个阀门,一个大阀门,一个小阀门。小阀门可以用人力打开,大阀门很重,人力是打不开的,只能通过小阀门的水力打开。所以只要向中间层B施加相应电流,就能控制E和C两端的电流导通还是截断了。

  工业设备主要使用到的就是晶体管的开关特性,它比起传统的继电器开关频率更快。可惜只是支持直流电源关断,负载电流一般都在0.5A往下。晶体管输出信号可以分为PNP和NPN两种 ,NPN也叫漏型,而PNP也可以称为源型。两种不能互换,而且接线也不一样,PNP输出的电源正,而NPN输出的是电源负。

  晶体管还有进化版叫做晶闸管,还有个昵称叫可控硅。当然喽,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称呼它为SCR。


本文由:龙8国际头号玩家公司提供

推荐新闻

网站地图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