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中国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内卷”现象日益显著,各大品牌为求生存和发展,纷纷采取各种策略压榨成本,以期在价格战中占据有利位置。就连余承东都不由得感慨,中国有些企业喜欢低价竞争,实际上会牺牲质量和体验。这种对成本控制的极端追求,甚至会让供应商乃至车企开始动起歪脑筋。余承东的担忧并不是毫无根据,事实上已经正在发生!目前在智能驾驶领域,就因为“降本”的压力埋下了隐患——一些供应链企业就开始打起了“擦边球”,试图通过降低元件规格来削减成本,这无疑是在拿行车安全做赌注。近期坊间就流传着一份拆机报告,有人从最新发布的某新能源车型上,拆了两个Maxieye的一体机,竟发现有一部分的零部件用的是非车规件,如MOS管、开关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NPN三极管、高速开关晶体管等等。之所以要使用车规级别的这些零部件,是因为它们经历了严苛的测试,确保能在极端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而非车规级别的,在面对汽车运行过程中的高温、低温、震动、电磁干扰等恶劣条件时,极易发生故障,导致智能驾驶系统的失常,进而危及驾驶安全。据了解,而且该一体机使用的X2D模组也是非车规级产品,原本应用于AIoT领域,这在特定驾驶场景下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具体来说,X2D模组在隧道口、桥墩、车库门口等高动态范围(HDR)场景下,分辨能力显著下降,容易出现目标漏检或检测不稳定的情况。在高速路、国道等夜间无路灯环境下,其感光效果欠佳,同样存在目标检测延迟或遗漏的风险。同时,这款一体机采用的智驾芯片也并非专为智驾打造的芯片,据了解,该芯片虽通过AEC-Q100认证,但实际上是基于AIoT芯片进行改封装,而AIoT芯片与车规级标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引发了对该芯片可靠性验证的质疑。对比其他竞争对手,尽管这款一体机的价格更低,但这种“成本优化”是以牺牲行车安全为代价的。非车规元件在汽车运行中面对极端温度、振动、电磁干扰等恶劣环境时,极易失效,不仅影响智能驾驶系统的正常运作,还可能危及驾驶者生命安全。而网友们更是对企业的这种行为嗤之以鼻,一致认为,既然是用在智能驾驶这样关系到驾乘者安全的产品上,就应该使用车规级别的元件,使用非车规器件,就是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
小编认为,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企业真正的竞争力也应来自于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非单纯的低价。企业应坚守质量与安全底线,消费者则需提高警惕,选择那些坚持使用车规级元件的品牌。只有全行业共同努力,才能保障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让智能驾驶真正成为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的利器。
Copyright © 2012-2024 龙八娱乐官网公司 版权所有